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市委书记再发出重磅信号:今年将新整备9平方公里产业用地!

地产号 2021-02-21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已经是深圳连续两年,在新年首个工作日召开此会。(详情回顾>>重磅!深圳市委书记宣布: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额超过5600亿元!(附36个片区最全介绍)


208个项目和20名人选获颁2018、2019年度深圳市科技奖。郑海荣、鲁先平、康飞宇、陈友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本次大会上的讲话不同以往,字里行间透露出今年深圳发展的重要信号:

  • 从去年开始,每年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深圳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坚定意志;

  • 深圳每年要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 今年深圳将新整备9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只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有潜力的项目,都可以在深圳落地;

  • “小巨人”企业与“头部企业”一视同仁;

  • 解决技术“卡脖子”,挺直发展“腰杆子”;

    ……





深圳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发出新一年创新发展动员令

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进军

王伟中陈如桂骆文智戴北方出席

郑海荣鲁先平康飞宇陈友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


1月2日,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深圳会堂召开。图为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上台领奖。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1月2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发出新一年创新发展的动员令。

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大会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奔跑、心怀远方,步履坚定、逐梦前行,以坚如磐石的意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劲头,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进军。

市长陈如桂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出席。副市长王立新通报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市科技奖励办就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作说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荣获2018年度市长奖,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获2019年度市长奖。2018年和2019年,共对208个项目和20名人选予以奖励。

王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科研单位致以崇高敬意。

王伟中强调,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也必将是深圳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的核心引擎和强大动力。要咬定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定创新不停步,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拿出更大作为、体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上来,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先行示范、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二要持续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科技创新供给基础,集中力量攻克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健全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更充分涌流、更高效配置。

三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七大工程”,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深圳,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进一步营造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五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力,率先把党领导科技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市领导蒋宇扬参加会议。(深圳特区报 首席记者 綦伟)



“玉米论”、“有地说”…

王伟中在开年这场大会透露哪些重要信号?


据深圳商报深政观察透露:在本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伟中书记再次阐释了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作为深圳固定“开年首会”的目的和意义——



“从去年开始,每年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深圳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坚定意志,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来早日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的战略定位,将深圳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也是为了彰显深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研规律、鼓励创新、勇攀高峰的鲜明导向。”



在1月2日深圳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伟中书记说起深圳如何补短板、强弱项,也是“金句”不断。

据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报道:在本次大会上,王伟中的讲话不同以往,以生动的话语回应了几个重大关切,字里行间亦可窥见今年深圳发展的重要信号。
 

信号一

科技创新的“玉米论”

科技创新不是“今天种瓜、明天得豆”。大家都想吃爆米花,如果不去播种、不种玉米,没玉米怎么有爆米花?

王伟中说,深圳每年要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为科技创新“种玉米”。

王伟中还表示,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不能让他们坐冷板凳、困难的板凳,尤其是不能给他们缺胳膊少腿的板凳,最好是温暖的板凳。

此外,深圳不断“抓服务”,简化预算编制、下放经费调剂权,允许科研资金跨境等实实在在的利好,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地“名利双收”,将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流、高效配置。

信号二

让优质项目在深安心发展

2019年底,深圳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在下午的大会上,王伟中再度释放用地礼包——今年深圳将新整备9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只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有潜力的项目,都可以在深圳落地!

王伟中说,希望广大企业家坚定信心,扎根深圳,努力打造百年老店、百年企业!

信号三

“小巨人”企业与“头部企业”一视同仁

民营企业是深圳创新发展的“富矿”,深圳不仅加大对“头部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下一个腾讯、大疆“破土而出”。

王伟中指出,要继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小巨人”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融资增信等方面的支持,把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实力强的优势。

编者注:什么是“小巨人”企业?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公布了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有248家企业,其中深圳8家企业上榜,涉及的行业领域分别有工业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方面。



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雄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骏鼎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容大感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旭宇光电(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四

解决技术“卡脖子”  挺直发展“腰杆子”

当前,世界经贸形势严峻、风险不明,一些国家有意遏制部分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部分深企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进口替代的困境。

“不把卡脖子问题解决,发展的腰杆子永远也直不起来。”王伟中说。

未来,深圳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重点在关键元器件、核心设备、工业母机等领域选好突破口,构建梯度攻关计划,“一技一策”、挂图作战、尽锐出战,早日把“卡脖子”的手甩掉。(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记者 李天南)

据悉,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的八大“率先”工作之首。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被寄予厚望,尤其肩负着在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上取得突破的重任

去年以来,深圳在科技创新上频频有“大动作”。

12月17日,中国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10月10日,聚焦5G、生物医药、量子研究、金融科技等领域的5个专业园区在福田区集中开园,助力福田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9月2日,深圳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联合打造全国鲲鹏产业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透露,未来双方将携手把深圳建设成为产业生态完善、核心技术领先、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竞争力强的全国鲲鹏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鲲鹏生态体系总部基地。

5月27日,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鹏城实验室,是广东、深圳加快科技创新重要平台载体。

5月9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上,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创委等部门汇报了2019年落实条例的工作计划,亮出支持科技创新的“底牌”。

深圳市委书记、副市长发话,深圳这一方面落后北上广!市政府各部门纷纷亮出“底牌”



深圳最新两届市长奖揭晓!

马化腾等曾获百万级奖金

1月2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大会上,2018年度、2019年度深圳“市长奖”揭晓最终答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获得这一殊荣。

这四位也成为深圳自2002年设立该奖项以来,第27、28、29和30位获奖者。

这些年的深圳“市长奖”获奖者都是什么来头?它到底是一项什么奖?奖项的的份量有多重?对深圳的产业发展又起到哪些助推作用?记者对此作了梳理。

深圳“市长奖”自2002年建立,每年评选一次,这也是深圳为倡导科技进步设立的最高奖项。

根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创委)发布的最新申报标准,申请人应当符合以下两条:一应当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贡献,或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自然人;二是应当由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提名。

要求这么高,奖金当然也不少。

公开报道显示——

那么,百万级的“市长奖”这些年都颁给了谁?

根据梳理,从2003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首次颁发深圳“市长奖”以来,目前已有30位获奖人。

1月2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这其中,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QQ之父”马化腾、金蝶徐少春、研祥陈志列、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海普瑞创始人李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大疆创新汪滔、华讯方舟集团创始人吴光胜等知名人物均在列。

而从职业身份来看,这些人主要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企业家有23位,占比高达77%。

为什么是他们?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他们有些是耕耘多年后一鸣惊人,有些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创业者”,但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以不断进取激活整个创新产业链,助推深圳高质量发展。

例如,2004年,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之获得2003年度深圳“市长奖”。王之是中国IT业的 “教父”级人物。1986年,王之率领长城集团南下,在深圳设立出口基地,为深圳市的计算机行业发展奠定了优质的基础。

2007年,深圳把2006年的深圳“市长奖”颁给了三个人,分别是“QQ之父”马化腾、创维的张学斌和大族激光的高云峰。

那一年,马化腾才36岁,但已实现公司业绩96.3%的同比增长。如今,说起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不仅在2G时代俘获了一大批80后与90后的芳心,在4G时代,成功利用微信占据了大部分70后用户的在线聊天市场,如今还成为全球瞩目的互联网企业,对深圳的信息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还有2010年深圳“市长奖”的获得者冯冠平,他不仅从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的岗位上主动请缨南下,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大胆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截至2011年卸任,他带领深圳清华研究院创造了让人惊异的巨大财富:从成立之初的8000万元资产,发展到近百亿元的资产,增长了上百倍,孵化高科技企业600多家,促进150多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再如2016年,获得深圳“市长奖”的80后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作为全球无人机的开创者,其于2006年在深圳创办了大疆创新,仅仅十年就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无人机厂商,如今已打下全球市场80%以上份额,把产品卖往100多个国家,员工已超过12000 人,平均年龄仅为27岁。

“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在获奖感言中,汪滔充满感恩,“大疆创业成长路程深深的打上这个城市的烙印,我要感谢市政府,更要感谢这个城市。”

汪滔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深圳已具备了完善的产业链,融入了全球消费市场,并且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如果说我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我觉得就是永远追求卓越。”

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精彩跨越中,人才是主力,而青年是深圳人才的主力。

这一特征在近年来深圳“市长奖”乃至深圳表彰科技进步的奖项中,越来越明显。

据记者梳理,在获得深圳“市长奖”的30位获奖人中,有12位获奖时不到45岁,近五年来“深圳市长奖”得主中的年轻人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大疆创新的汪滔、光启的刘若鹏、华讯方舟的吴光胜等,获奖时年纪均不到40岁。

其中,2015年奖金高达100万元的深圳“市长奖”由深圳市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获得。1980年出生的汪滔也是深圳自2002年设立“市长奖”以来首个获得该奖项的“80后”。一年后,同样是80后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也获得该奖。

深圳“市长奖”之外,在其余深圳表彰科技进步的奖项中,青年人才也正成创新主力军。

例如在2017年度的深圳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出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共奖励633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9岁,其中40岁以下人员417人,占比74.3%;在61项获奖成果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成果达51项,占比83.6%。

其中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6岁,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0岁,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2岁。8个项目第一完成人在35岁以下,占该4类别拟奖量的13%。

2018年度、2019年度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共奖励718名和674名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9岁和40岁;在两个年度三大奖获奖成果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809人,占比58%,其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获奖的有127项,占比98%。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而为了重奖青年人,深圳还在2012年设立了“青年科技奖”授予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截至目前,已有粤50位青年人获此奖励。

深圳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引领深圳“双创”重要的生力军,他们活跃在科技创新第一线,不断激发出科技创新活力,潜力值得期待。

“在深圳‘市长奖’获奖者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是企业家。这说明企业家本身具有创新意识,也说明在深圳的科技土壤上,科研和产业结合得非常好。”综合开发(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这种领军人物,会形成创新的企业家集群、科技人物集群。有了人物的集群,才会有产业的集群、创新的集群。所以,每年深圳市政府表彰一群重要的科技界人才,会形成一种人物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人去进行科技创新。”他说。

郭万达表示,在当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提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创新驱动,通过发挥深圳企业家的精神,加大源头创新。而深圳“市长奖”旨在树立标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个奖项本身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联系紧密。

令人欣慰的是,眼下深圳对创新支持力度的再度加码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据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深圳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从项目选题、指南征集、评审、管理、验收到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允许科研资金深港跨境使用,探索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特事特办……不久前,在深圳推出的科改“22条”中,其打出“组合拳”可谓令人印象深刻。

在“22条”中,深圳还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研自主权,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和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在充分信任基础上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22条”之外,深圳还将探索创建新经济创新试验区,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政策创新不断“松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愈加完善,炽热的“创新火焰”正在深圳持续燃烧。

而得益于肥沃的“创新土壤”,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正在深圳持续孕育。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年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大奖115项。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14415家,数量仅次于北京。(南方+【记者】杜艳  张秀娟【摄影】朱洪波)

链接:深圳市科技创新最新数据

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78.48亿元,同比增长10.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90.14亿元,同比增长11.5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4.8%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预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700家,累计超过1.7万家。

诺奖实验室达到11家,全年新增各类创新载体387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

加大创新创业普惠性支持力度,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2019年立项资助11441家企业,资助金额达48.4亿元。


他们眼中的深圳创新秘诀

4位市长奖获得者向记者吐露心声



深圳让科技创新生根发芽的秘诀是什么?1月2日,郑海荣、鲁先平、康飞宇、陈友等4位深圳科学技术奖市长奖获得者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长期从事医学成像技术研究的2018年度市长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于美国科罗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选择加入深圳先进院,从零开始组建高端医学影像团队和平台。他带领团队联合上海联影公司历时近10年攻关,研制出了我国首台3T超导磁共振快速成像系统,依靠自主创新攻克了“卡脖子”技术,打破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长期受国际垄断的局面,目前已在国内百余家大型三甲医院装机使用。


“最初在蛇口租的厂房内创业时只有几个人,如今已有100多人。”郑海荣认为,深圳现代化的城市魅力,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宽广胸怀和包容特性,深圳先进院国际化的学术舞台和创新机制,给了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敢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土壤,让他们心中的科技创新梦、产业报国梦有机会在这里实现。


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参与全球竞争,2018年度市长奖获得者——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自认为是一名“深圳创新速度与力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年前,鲁先平和几位海归博士怀着用所能所知所学去报效祖国的想法回到中国,带着技术、资金、团队来到深圳,创建了微芯生物,专注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一干就是18年。


“我们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提供价格可承受、具有创新机制的药物,让中国能拥有自己的原创新药。”


2015年初,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抗肿瘤原创新药西达本胺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外周T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空白。


时隔五年,在2019年11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适应症也获批上市,这是该领域全球首次证明了这样的作用机制联合用药可以帮助晚期复发转移患者重新获得生存的机会。


如今,微芯生物已由早期的研发型企业,成长为一家以核心技术为创新引擎,丰富原创新药产品管线为基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上市公司。


“回望来时的路,创新创业的征程上,我们并不孤单。”鲁先平表示,未来,微芯生物将继续深耕原创新药研发领域,研制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树立中国医药企业“原创、安全、优效”的全新形象。


2019年度市长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是一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科技工作者代表。30年前他就开始了研究石墨。10年前,康飞宇来到深圳工作。


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更广阔的创新大舞台,这一时代背景,也让康飞宇心情激荡。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唯有夜以继日的工作才能够心安。我距离退休还有8年左右的时间,要继续努力,为新时代的深圳发展做出贡献。”康飞宇如是说。


2019年度市长奖获得者——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是一名来深圳超过30年的“老深圳”。早年创业时的天源迪科十分艰难,属于没资金、没经验、没优势的“三没”企业。但凭借锐意创新、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陈友在软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并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快速成长。在他眼中,产业的发展与公平公正的城市营商环境,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关键。(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


2018年度市长奖获得者郑海荣

创新是最硬核驱动力

郑海荣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深圳市科技奖的最高荣誉——市长奖是历年最受关注的奖项。昨日举行的深圳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医工所所长郑海荣获颁2018年度市长奖。


从当初几个人的蛇口厂房,到如今上百人的诺奖实验室,时间过了12年,郑海荣领导的医学影像团队成为国内磁共振及超声等成像技术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他表示,正是深圳坚实的产业基础、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深圳先进院这一开放多元、交叉融合的平台,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回顾过去12年,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和特区对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得益于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深圳先进院的创新氛围和机制。”郑海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至今他还清晰记得,2007年12月21日,他正式从美国加州大学回到祖国,来到深圳,此时站在这里回望初心,感概良多。


自2007年回国加入深圳先进院后,郑海荣从零开始组建高端医学影像团队和平台。10年前,先进院在蛇口一栋租赁的厂房办公,成像中心也还为没有一件像样的实验仪器而苦恼,连国内三流大学的硬件设施都不如,但不妨碍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加入团队。


郑海荣说:“深圳现代化的城市魅力、‘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胸怀和包容,中科院的国际化学术平台,‘顶天立地’‘梦想成就未来 应用创造价值’的理念,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土壤,让我们心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报国梦有机会在这里实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成像中心实验室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郑海荣领导的医学影像团队已成为国内磁共振及超声等成像技术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几乎被跨国企业的产品垄断。郑海荣表示,高端核磁共振影像技术与装备是重大疾病诊断的核心设备依靠,却是我国医疗产业的薄弱环节,关键核心部件遭受“卡脖子”境遇。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中国企业打入高端磁共振设备市场,把洋品牌从高价位上拉下来。


郑海荣团队与联影医疗公司团队开展10年的密切技术合作,研发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设备。经过联合攻关,2015年终于推出了我国首台国产3.0T磁共振成像仪。目前,近800台国产高场磁共振设备已经在包括北京301医院在内的一批知名医院使用,并走出国门出口美国,突破了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变了世界高端影像产业格局。其主持攻关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我市单位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牵头完成项目首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郑海荣说:“当前,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创新是我们的最硬核驱动力,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我要燃起激情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创新事业中,做出新的业绩。”(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2018年度市长奖获得者鲁先平

研制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


鲁先平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19年前,我们怀着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的梦想回国,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砥砺前行。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昨日,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首席科学官鲁先平说。未来,微芯生物将继续深耕原创新药研发领域,不忘初心,牢记药品造福人类的使命,研制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人命,应立足科学,而非政治、宗教、商业利益。”鲁先平说,20年前,在中国有7000家药企基本以仿制药为主,满足的是基本医疗需求,但目前仍然有80%的疾病不能得到根治。美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占比在66%左右,中国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在30%左右。“我们现在缺失创新药、价格可承受的药品和医保支付的完善,研制创新药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起码需要10年的时间。”


鲁先平说,正是在这一现实的驱动下,19年前,他和几位海归博士回到祖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提供价格可承受、具有创新机制的药物,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原创新药。他们带着技术、资金、团队来到了深圳,创建微芯生物,专注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一干就到今天。


“这个行业看似美丽,实际上非常艰辛,饱含风险。”鲁先平说,在实验室、大学和研究所做科研,一般是“把钱变成纸”的过程,但是创新是“把纸变成钱”的过程。做原创新药,需要科学的远见和预判、坚定的信念、大量的研发投入,需要创始人、投资者、股东、员工同心协力,为失败的风险承担责任的决心。


“为此我们的人才往往会流失,资金往往会断档,十几年前融资不能完成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砍掉海归团队60%的工资渡过难关。在最困难的时候,深圳市政府和各级部门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国家863计划也支持我们,鼓励我们坚持做下去。”鲁先平说,2015年初,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抗肿瘤原创新药西达本胺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外周T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空白。基于这些,2017年美国药物化学年鉴把西达本胺选为学习案例,以往所有学习案例都是美国FDA批准的药物,而该药还没有被FDA批准就登上了封面和封底,为此鲁先平他们非常自豪。


如今,微芯生物已由早期的研发型企业,成长为一家以核心技术为创新引擎、丰富原创新药产品管线为基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上市公司。


“回望来时的路,创新创业的征程上,我们并不孤单。”鲁先平说,华为、腾讯、微芯生物等不同领域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如今参与全球竞争,亲历和见证了“深圳创新的速度与力量”。


鲁先平表示,未来,微芯生物将继续深耕原创新药研发领域,不忘初心,牢记药品造福人类的使命,研制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树立中国医药企业“原创、安全、优效”的全新形象,为深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深圳原始创新再获新突破

208个项目和20名人选

获颁2018、2019年度深圳市科技奖


2020年1月2日下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会堂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部署下一阶段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任务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奖励会上都说了些啥?让小编为你一一解答~

208项目和20名人选获奖励



2018年,共受理评奖申报406项,经过评定,对106项和10名人选予以奖励,分别是:市长奖2名、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9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

2019年,共受理评奖申报577项,102个项目和10名人选获奖,分别是:市长奖2名、自然科学奖8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3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3项、标准奖15项。


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脱颖而出,推动深圳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服务国家战略站上新高度,高精尖产业汇聚新动能。

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围绕打造“双区驱动”战略支撑,推动科技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改革,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 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例如:
  • 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持攻关的“电动车动力电池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首次发现新型单层二维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持攻关的“声镊理论及其操控效应”项目,首次提出人工结构声场灵活调控声辐射力的新原理和“声筛”概念;

  • 由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完成的“金属配合物激发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首次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有刚性四齿配体的高效率磷光铂(II)配合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通过聚焦大装置,高平台、新产业,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获批牵头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与广州平行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新设基础研究机构12家,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诺奖实验室11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依托这些平台,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我市有16个项目获奖,34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奖。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项115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2018、2019年度,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成果分别是92项、73项,占比分别为87%、74%,企业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支撑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大容量智能骨干路由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包括Cable背板突破传统PCB限制,自主研发Solar系列芯片,突破西方厂商的技术壁垒,首创 FEC 正交复用架构纳入国际标准等,2019年上半年全球市场份额占41%,世界排名第一。

青年人才成为主力军



2018年度、2019年度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共奖励718名和674名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9岁和40岁;在两个年度三大奖获奖成果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809人,占比58%,其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获奖的有127项,占比98%。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 “中流砥柱”。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9年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78.48亿元,同比增长10.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90.14亿元,同比增长11.5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4.8%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特区报、南方+、深圳商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深政观察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时代,房产社群连接者

关注好房子,新地产,新生态、新战略

欢迎关注"地产号"(ID:wangfanghous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